
《中國會計報》:職業判斷永不過時! ——《中國會計報》記者對話IAASB主席阿諾德.奇爾德
時間:2019年07月02日來源:本站瀏覽:1580次
來源:中國會計報 2019-05-24
5月21日下午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0樓會議室里,不時傳出掌聲和笑聲。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IAASB)主席阿諾德.斯奇爾德(Arnold Schilder)正在和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管理者與實踐者們,就國際審計準則建設的最新進展和未來發展情況,以及IAASB近期發布的3項質量管理方面準則的修訂文本,進行熱烈的討論。他們的交流很愉快,原定2個小時的活動,足足進行了4個小時。
在活動結束后,斯奇爾德先生接受了《中國會計報》記者的獨家專訪,談談他中國之行的收獲,以及對于國際審計和鑒證事業的展望。
傾聽“中國聲音”
《中國會計報》:您此行收獲怎樣?我知道您這兩天拜訪了財政部等政府部門,今天又跟中國的注冊會計師們交流得非常充分。您完成此行的使命了嗎?
斯奇爾德:我們這次訪問是積極正面的,我很滿意。從昨天我對財政部副部長的拜訪,到今天與來自不同行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的同行座談,我們交流得非常充分。
我們此行主要是為了新修訂的3項準則,也就是《國際質量管理準則第1號——會計師事務所對執行財務報表審計或審閱、其他鑒證或相關服務業務實施的質量管理》《國際質量管理準則第2號——項目質量復核》《國際審計準則第220號——對財務報表審計實施的質量管理》,就會計師事務所如何加強質量管理作出的重要修訂,征求中國同行的意見。
我們對所有聽到的意見和建議都是很重視的,我們也鼓勵在國家層面上的利益相關者能參與進來。我們聽取各方意見,除了面對面的,還有書面的等各種形式。中國的芮懷漣先生和王詩儀女士,都在幫助我們。交流是富有成效的,我們也希望聽到更多的聲音。
感謝“中國力量”
《中國會計報》:在中國審計準則與國際審計準則的趨同方面,您如何看待中國所做出的努力?
斯奇爾德:我非常欣賞中國在審計準則國際趨同方面做出的努力。早在2005年,IAASB與中國審計準則委員會就有著充分而友好的合作,此后還簽署了進一步趨同的協議。
我做了10年的IAASB主席,目睹了中國專家的貢獻。比如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專業標準部的唐建華先生,就兩次出任我們的理事,還有其他中國同行擔當了理事或技術顧問的角色。
中注協也在準則趨同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說準則翻譯,以及向會員提供實施指南等。他們剛剛組織的這次討論,也十分活潑和深入,非常有價值。
準則要與時俱進
《中國會計報》:近年來國際審計鑒證準則頻繁調整修訂,這是出于什么原因?當今的審計鑒證實務發展對準則體系建設提出了怎樣的挑戰?
斯奇爾德:當今的市場環境多變,商業世界十分復雜,比如說金融領域就有著很大的變化。我們制定準則肯定要與時俱進。我們不僅要修訂原有準則,也要制定全新的準則,還要根據監管機構的要求來及時調整。審計行業從業者的執業需求也有很多變化。我們要努力適應各種變化,去滿足各個方面的需求。
比如IAASB新出臺的這3個準則,就代表著對于實現高質量審計方法的根本性變化。因為在以往,我們更多是在強調“質量控制”這個概念,實質是在事后檢查,去檢查當時的審計是否合法合規。但現在,我們采用了“質量管理”的概念,這是更積極主動的管理思路——在會計師事務所層面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對審計項目進行從開始到結束的全周期的質量管理。
新技術將是職業判斷的助手
《中國會計報》:有說法稱,隨著以“云大物移”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當前以抽樣為主的審計手段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準則體系正在受到沖擊,審計行業有可能會喪失存在基礎。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IAASB將有怎樣的應對?
斯奇爾德:其實在兩年前,我們專門邀請過專業機構做過這一方面的研究,探討信息技術發展對審計準則和審計行業的影響。得出的結論,簡而言之,是現在已有的準則并不是過時了,而是在執行時要考慮到新技術的影響,進行必要的更新。我們已經開始這樣做了,比如在我們此次帶來的征求意見稿中,就會有實施應用指南,指導從業者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技術來更好地完成審計工作。
我舉一個例子:因為企業數據越來越全面,審計人員可以利用客戶有關業務的全部數據,此時進行審計會更容易。當然,應用新技術也是有風險的,我們不能過度依賴技術手段,還是要保持懷疑精神,準確運用職業判斷,提高審計質量。
審計師作用無可取代
《中國會計報》:您認為,在信息化時代,審計工作和審計師的價值體現在哪兒?
斯奇爾德:審計人員的核心價值,在于使用專業技能做專業判斷。對于信息使用者來說,不能完全依賴公司提供的數據,審計師的審計工作必不可少。新技術是審計師的幫手,特別是大數據技術,可以將企業單一數據與整個環境的綜合數據進行比對,看看是否是相匹配的。
斯奇爾德先生已經擔任IAASB主席多年,即將迎來告別的時刻——IAASB正在考慮下一任主席人選。對于繼任者,斯奇爾德表示,新主席一定是非常優秀的人士,自己對于他唯一的建議,就是要高度重視在全球的外聯活動,去傾聽世界的聲音。
(作者:王凱 責任編輯:宮瑩)